一則新藥研制的消息,這幾天引發廣泛關注。3月4日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在全國兩會首場“委員通道”上介紹,“一款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抗癌藥擊敗了全球最暢銷的抗癌藥。”
2025年2月25日,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道稱,“中國DeepSeek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創新,震驚了世界。這種顛覆性趨勢并不局限于大型科技公司,它在制藥行業悄然發生。”
在生物醫藥領域,全球最暢銷的藥品往往有“藥王”之稱,競爭可謂百舸爭流、分秒必爭。國內外媒體將這款新藥形容為全球生物制藥的“游戲規則變革者”,更直言“中國創新藥迎來DeepSeek時刻”,意思是除了AI領域,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有了世界級突破性進展。
這款吸引全球目光的明星藥物,正是出自誕生地與總部在灣區藥谷(中山國家健康產業基地核心區)的中國雙抗龍頭藥企康方生物。
在“頭對頭試驗”中擊敗“藥王”
在康方生物創始人、董事長夏瑜看來,這是整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里程碑時刻和標志性的事件。她告訴媒體,依沃西單抗的創新成果,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是高質量、高水平的,對于全球病人來說,他們有望迎來一種更高效的、去化療的治療方案,獲得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。“這是一種新的希望。”夏瑜說道。
在制藥行業,有著“雙十定律”,即一款創新藥從啟動研發到上市,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,研發時間超過10年。同時又面臨反摩爾定律,每過十年,投入相等資金能夠產生的新藥數量減半。據悉,依沃西單抗項目在2015年左右立項,從研發到最后上市需要歷經多達上百道流程。“一款藥物的研發,需要克服的問題很多,也有很高的失敗率,我們從最開始就定下要做全球最佳,所以在靶點發現時就會跟全球最好的產品對比,中間需要解決結構改造、抗體表達等的問題,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。”康方生物單抗及生物分析總監龐醒華在媒體采訪時說道。
去年,康方生物研發的全球首創雙特異性抗體新藥——依沃西,因在單藥頭對頭試驗中戰勝“全球藥王”K藥(默沙東知名產品帕博利珠單抗),引發業內極大轟動。該藥創造了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最長無進展生存期。近期,依沃西“頭對頭”帕博利珠單抗Ⅲ期臨床研究結果的全文,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醫學期刊《柳葉刀》。去年年底,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、依沃西作為中國獨立自主研發的創新生物藥物,被納入2024年國家醫保目錄。更多患者從全球領先的藥物中獲益,用藥負擔大大降低。
2025年2月25日,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道稱,“中國DeepSeek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創新,震驚了世界。這種顛覆性趨勢并不局限于大型科技公司,它在制藥行業悄然發生。”
在生物醫藥領域,全球最暢銷的藥品往往有“藥王”之稱,競爭可謂百舸爭流、分秒必爭。國內外媒體將這款新藥形容為全球生物制藥的“游戲規則變革者”,更直言“中國創新藥迎來DeepSeek時刻”,意思是除了AI領域,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有了世界級突破性進展。
這款吸引全球目光的明星藥物,正是出自誕生地與總部在灣區藥谷(中山國家健康產業基地核心區)的中國雙抗龍頭藥企康方生物。
在“頭對頭試驗”中擊敗“藥王”
在康方生物創始人、董事長夏瑜看來,這是整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里程碑時刻和標志性的事件。她告訴媒體,依沃西單抗的創新成果,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是高質量、高水平的,對于全球病人來說,他們有望迎來一種更高效的、去化療的治療方案,獲得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。“這是一種新的希望。”夏瑜說道。
在制藥行業,有著“雙十定律”,即一款創新藥從啟動研發到上市,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,研發時間超過10年。同時又面臨反摩爾定律,每過十年,投入相等資金能夠產生的新藥數量減半。據悉,依沃西單抗項目在2015年左右立項,從研發到最后上市需要歷經多達上百道流程。“一款藥物的研發,需要克服的問題很多,也有很高的失敗率,我們從最開始就定下要做全球最佳,所以在靶點發現時就會跟全球最好的產品對比,中間需要解決結構改造、抗體表達等的問題,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。”康方生物單抗及生物分析總監龐醒華在媒體采訪時說道。
去年,康方生物研發的全球首創雙特異性抗體新藥——依沃西,因在單藥頭對頭試驗中戰勝“全球藥王”K藥(默沙東知名產品帕博利珠單抗),引發業內極大轟動。該藥創造了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最長無進展生存期。近期,依沃西“頭對頭”帕博利珠單抗Ⅲ期臨床研究結果的全文,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醫學期刊《柳葉刀》。去年年底,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、依沃西作為中國獨立自主研發的創新生物藥物,被納入2024年國家醫保目錄。更多患者從全球領先的藥物中獲益,用藥負擔大大降低。

打造產業鏈上的“超級節點”
時間撥回到2012年的夏天,在“licenses-in”的紅利即將走向鼎盛之際,夏瑜卻帶著“在中國開發出全球領先的創新藥”的初衷來到廣東中山健康基地,與聯合創始人李百勇博士、王忠民博士、張鵬博士等背著行囊來到中山,從健康基地暫借的、只能擺下四張小桌子的辦公室踏上了創業旅程。“上海、蘇州太過‘熱鬧’,廣東則相對更務實一些,適合靜悄悄地干事情”。彼時的她,帶回來了3樣最寶貴的“創業資本”:深厚的海外研藥經驗、對國內醫藥行業的深刻認知以及人脈。
康方生物相關負責人介紹,創業階段,健康基地集團在天使投資、廠房代建、代購設備等方面給予了幫助;在企業發展初期,為企業爭取省、市創新團隊扶持,進一步夯實研發根基;在企業高速發展階段,聯動相關部門加快落實產品商業化生產所需建設用地;在產業化階段,助力企業首個商業化產品的快速獲批,爭取加快GSP證照的申請。

圖:位于中山國家健康科技基地的康方生物總部
發展12年,康方生物從早期不起眼的臨時實驗室起家,蛻變成一家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創新抗體新藥生產商。成立9年后,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,并第9和第10年研發并產業化了派安普利PD-1單抗、卡度尼利PD-1/CTLA4雙抗兩款新藥。2023年7月,康方生物發布正面盈利預告,贏得Biopharma“入場券”。2024年5月,首創新藥雙抗產品依沃西單抗中國獲批上市,而早在2022年Summit就以首付款5億美元、總交易金額最高50億美元獲得這款藥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和日本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。近期,全球知名金融機構也對依沃西的潛力給予了高度關注。高盛發布深度報告首次覆蓋康方生物的海外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,并給予“買入”評級。報告指出,依沃西有望重塑超900億美元的免疫檢查點腫瘤藥市場格局,預測其2041年的峰值銷售額可達530億美元。
如今,康方生物從一粒創業“種子”成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物制藥公司,成為產業鏈上的“超級節點”,它不斷釋放出新的信號:中山的本土藥企,也能做好一類創新藥。
打造灣區產業協作“新高地”
在傳統制造集中度很高的中山,為什么會誕生這樣一個在全國乃至全球頗有影響力的創新藥企?
夏瑜在《灣區有藥谷——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30年發展紀實》推薦序里寫道:康方生物的起源、公司的文化基因在這里形成。健康基地良好的創新氛圍,炙熱的創業營商環境,每一項資源和條件,對于藥物創新這樣長周期、高風險的領域而言都是那么地彌足珍貴。
在過去30年,以“建立產業化、國際化醫藥研究開發及生產基地,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、產業化和國際化”為目標,從“零”起步,健康基地既堅守基礎設施的建設、營商環境的優化、專業企業服務團隊打造方面的獨特性,也在產業發展布局、產業生態構建、企業培育路徑等方面持續發力、創新。通過打造產業鏈、創新鏈、人才鏈、金融鏈"四鏈融合"的產業發展模式,健康基地沉淀了獨有的全生命周期企業培育生態系統,搭建了從概念驗證到商業落地的完整培育體系。
如今,健康基地集聚、引育了540家生物醫藥企業、46家省級以上平臺、7個一類新藥,3公里半徑范圍內實現全產業鏈閉環,行業競爭力、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。越來越多從0到1的企業,成為產業鏈上的“超級節點”,帶動上下游構建產業生態圈。多款產品實現“國際首創”“國內首次”,有超過94條醫藥在研管線,近30個一類新藥在研;超過190個醫療器械在研管線,超過55個產品三類醫療器械實現商業化,20個藥品品種進入國家集采。
面對深中一體化和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,灣區藥谷這個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誕生地,正在實現下一個能級躍升,通過深耕細分領域促進產業鏈融通創新,優化產業發展生態,拓寬產業發展空間等,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打造灣區產業協作“新高地”,引領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闊步向前,并推動更多創新藥企從中山走向世界。
一審:陳海波
二審:涂莉
三審:萬鶴群
部分資料來源:中新經緯、中山新聞
如今,康方生物從一粒創業“種子”成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物制藥公司,成為產業鏈上的“超級節點”,它不斷釋放出新的信號:中山的本土藥企,也能做好一類創新藥。
打造灣區產業協作“新高地”
在傳統制造集中度很高的中山,為什么會誕生這樣一個在全國乃至全球頗有影響力的創新藥企?
夏瑜在《灣區有藥谷——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30年發展紀實》推薦序里寫道:康方生物的起源、公司的文化基因在這里形成。健康基地良好的創新氛圍,炙熱的創業營商環境,每一項資源和條件,對于藥物創新這樣長周期、高風險的領域而言都是那么地彌足珍貴。
在過去30年,以“建立產業化、國際化醫藥研究開發及生產基地,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、產業化和國際化”為目標,從“零”起步,健康基地既堅守基礎設施的建設、營商環境的優化、專業企業服務團隊打造方面的獨特性,也在產業發展布局、產業生態構建、企業培育路徑等方面持續發力、創新。通過打造產業鏈、創新鏈、人才鏈、金融鏈"四鏈融合"的產業發展模式,健康基地沉淀了獨有的全生命周期企業培育生態系統,搭建了從概念驗證到商業落地的完整培育體系。
如今,健康基地集聚、引育了540家生物醫藥企業、46家省級以上平臺、7個一類新藥,3公里半徑范圍內實現全產業鏈閉環,行業競爭力、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。越來越多從0到1的企業,成為產業鏈上的“超級節點”,帶動上下游構建產業生態圈。多款產品實現“國際首創”“國內首次”,有超過94條醫藥在研管線,近30個一類新藥在研;超過190個醫療器械在研管線,超過55個產品三類醫療器械實現商業化,20個藥品品種進入國家集采。
面對深中一體化和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,灣區藥谷這個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誕生地,正在實現下一個能級躍升,通過深耕細分領域促進產業鏈融通創新,優化產業發展生態,拓寬產業發展空間等,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打造灣區產業協作“新高地”,引領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闊步向前,并推動更多創新藥企從中山走向世界。
一審:陳海波
二審:涂莉
三審:萬鶴群
部分資料來源:中新經緯、中山新聞